龍8体育官方平台1月3日電據河南省鹿邑縣公安局官方微博消息,鹿邑縣公安局3日發布警情通報稱,2023年1月2日23時許,在鹿邑縣城區紫氣大道弘道苑廣場,少數人員對停放在路邊的一輛執勤警車進行故意破壞,引起群眾圍觀,導致現場混亂,造成惡劣影響。鹿邑警方依法迅速果斷處置,恢復秩序,現場得到有效控制,未造成人員傷亡。 目前,公安機關已對涉案的8名違法行為人以涉嫌尋釁滋事立案偵查。其中,王某某等6人已抓捕到案。公安機關執法權威不容挑釁,請廣大群眾積極提供線索,同時,嚴正勸告其他涉案人員盡快投案自首,爭取寬大處理。
12月31日,SO2022松山湖·科技精英網球賽(松山湖賽區)在東莞市網球中心揮拍,賽事口號“讓網球和科技成為鏈接世界的橋梁”,詮釋著美好愿景,傳遞出松山湖“網聚人才共贏未來”的理念。 本屆比賽由東莞市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東莞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指導,松山湖網球協會、硅谷華人網球協會主辦。賽事設團體和單項邀請賽,分為院士組、科學家嘉賓組、精英競賽組、技術大牛組、天使精英組。經過激烈爭奪,各項大獎紛紛出爐。 創立于2019年的科技精英網球賽精準定位,旨在網聚天下科技人才,共享網球帶來的健康、快樂,搭建一個兼具社交和合作功能的平臺。賽事設東莞松山湖和美國硅谷兩個賽區。來自紐約灣區、舊金山硅谷灣區、東京灣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精英踴躍報名參賽,盛況空前。 作為松山湖科技精英網球賽的創始人之一,豐元資本創始合伙人朱會燦博士表示,賽事為全球四大灣區搭建起合作交流的橋梁,增加四大灣區科技人才的凝聚力,在收獲友誼的同時,也得到了一份向前奮進的正能量。 松山湖科技精英網球賽創始人之一、松山湖網球協會會長李慶堂表示,雖然疫情打亂了大家的出行計劃,但比賽一直沒有中斷,而且還開創性地開辟了第二賽場——美國硅谷賽區,受到眾多海內外科學家的喜愛和追捧,賽事報名空前火爆,競技水平水漲船高,相信2023年我們會做得更好。 不久前,SO2022松山湖科技精英網球賽硅谷賽區的隊長和嘉賓一起拜訪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舊金山總領館官邸,受到張建敏總領事的熱烈歡迎。這項賽事在硅谷乃至美國國內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張建敏總領事指出,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發展指明了方向、擘畫了藍圖,中國將始終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以中國的新發展為世界各國提供新機遇。他特別欣賞松山湖科技精英賽的宗旨,讓網球和科技成為溝通世界連接世界的橋梁。 張明杰:期待和兒子一起報名參賽 說起過往參加松山湖·科技精英網球賽的經歷,中科院院士、結構生物學家、神經生物學家、南方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創院院長張明杰表示:“很喜歡這項賽事,松山湖比賽為我打開了另外一扇窗,讓我在網球場上結識了以前沒有接觸過的人,有了一段特別的經歷和感受。” 由于工作關系,張明杰院士很遺憾無法參加本屆比賽。值得一提的是,張明杰院士陪伴孩子打球,自己客串穿線師多年,用壞了幾臺穿線機器,可以說他是一位沉浸式享受網球運動的達人。“以前打網球只是為了跟家人一起鍛煉身體,很少參加比賽,上次參加比賽以后覺得網球更好玩了,我受益匪淺,這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可以通過比賽認識不同領域的球友,很感謝松山湖網球協會。”“這項比賽讓科學界不同領域的人通過另外一種方式聚到一起,不經意間產生碰撞,對促進科學合作、加強各領域的互動聯系具有重要意義。” “網球在我的生活中特別重要,隨著年齡增長,運動對身體健康和集中精力越來越重要,在打網球的時候,真的是放空狀態的另外一種專注,與工作是互補的,大腦得到放松,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在球場上花多一些時間,在平時工作當中會更加專注,集中精力提高效率,這是一項非常好的運動,我把網球看作自己最重要的業余生活之一。”除了網球運動,張明杰院士還喜歡登山、徒步,一年會外出幾次,但對網球的熱情更高。 唐叔賢:物質和精神食糧同等重要 由于參加過一次松山湖·科技精英網球賽,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學會會士唐叔賢對此有著深刻的印象和美好回憶,“第一次參賽感覺挺好,見到很多不同地方來的隊伍,有從北京、杭州遠道而來的,大家玩得很開心,希望以后能夠到這里多做一些交流。” 唐叔賢非常認同松山湖通過不同平臺集聚科技人才的做法,松山湖有像華為、中科院實驗室這樣的高科技企業和科研機構,是工作的理想之地,大家都挺滿意的,“我從深圳過來也就是一個小時車程,相信2023年會有更多的科技人才到松山湖,更多項目在這里落地。” 唐叔賢認為,不管是美國硅谷,還是法國硅谷,每個地方都各具特點,松山湖有自己的優點,特別是華人科學家,來到松山湖感覺很熟悉、很親切。 他特別贊揚了松山湖網球協會卓有成效的工作,實際上是在為松山湖提供一種專業而溫馨的服務,為開發區賦能,“每次辦賽工作人員都會花很多心思,不同的組別讓比賽更加豐富有趣,我在國內參加過一些活動,陪打的水平很高,但科學家的融入感不強,科技精英網球賽讓科學家VS科學家,大家都會全心投入,發揮自己的水平,比賽娛樂性和觀賞性更強。” 唐叔賢院士堅持每周打2次網球,每次3小時,有機會出身汗、全心投入網球比賽,加上良好的休息,身體健康且不容易受傷,不能夠不打球,停下來就會覺得不舒服,還像吃飯沒吃夠一樣不舒服,打了(球)就很舒服,工作、生活樣樣都要調節好。 值得一提的是,唐叔賢院士是一位“健身達人”,除了打網球,他還堅持到健身房健身,每周2天網球加2天健身,“年紀大了以后肌肉會流失,可以通過健身保持肌肉量,我打了這么多年球沒有受傷,就是因為身體素質比較好,只是打網球不做別的配套體能訓練,常年累計下來也會出問題。” 唐叔賢院士很關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他的求學和工作經歷,讓他對體教融合有著深刻的認識。 “青少年時期重點在培養好的習慣,身體是“1”,成就是后面的無數個“0”,只有保護好自己的身體,注重科學運動和營養均衡,才能有所成就;另外,還要注意人對人之間的關系,青少年除了學習知識,還要學常識、懂禮貌,只有自己對別人好一點,別人才會對你好一點,這是一個過程,需要我們循序漸進,物質生活富足了,人就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我們通過網球運動可以學到、體會很多知識和常識,這些都是有益身心的。” (中國教育報客戶端)
吳玉華周璐璐 A股上市公司總數已超5000家,總市值達84.86萬億元。2023年資本市場畫卷正徐徐展開,在經過前一年的調整后,市場對于2023年有了更好的期待。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釋放出積極的政策信號;2023年中國經濟有望實現5%左右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處于相對領先水平;2023年國內宏觀流動性仍將維持相對寬松態勢,股市資金面有望較2022年大為改善。 機構人士預計,在政策發力、經濟復蘇、流動性寬松“三輪驅動”的背景下,企業業績有望回升,2023年A股市場料聚力上行。 政策托底經濟增長動能強勁 “否極泰來”“東升西落”“曲徑通幽”“東風吹暖”……梳理各大券商展望2023年國內宏觀經濟形勢的關鍵詞發現,經濟向上已成共識。 在券商人士看來,2022年12月先后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出積極的政策信號,夯實經濟向上的基礎,有力提振市場信心。 “我們預計2023年中國經濟可以實現5%左右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處于相對領先水平。”中信證券宏觀經濟首席分析師程強判斷。 在程強看來,政府仍將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以相對較高的目標增速指引經濟穩中向好,并且加力實施穩投資、擴信用、寬貨幣等措施,尤其聚焦制造業領域,瞄準“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加大力度打造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的突出優勢,并引領中國經濟增長。 “近期決策層要求推動經濟整體好轉,宏觀政策加大力度,服務業、消費領域有望轉向復蘇,地產行業對經濟增長的拖累也將減弱。預計2023年GDP有望增長5.1%,季度間波動較大,總體上震蕩回升,曲徑通幽。”中信建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黃文濤說。 在券商人士看來,經濟穩中向好背后,必然有一系列穩增長政策的托底。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總體定調對2023年經濟工作和信心恢復的重視程度有明顯提升。”國泰君安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董琦說,“在經濟工作要求上提出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并且將財政、貨幣、產業、科技、社會五個領域政策目標單獨集中給出,體現出機制體制變化的積極跡象。” 對于2023年經濟工作的開展,董琦認為,將主要圍繞三方面展開。首先,風險應對方面,主要在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兩個領域,集中在傳統經濟。一方面,“房住不炒”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已經列明,后續保交樓、化解頭部房企風險之后,向新發展模式過渡。這個過程中,需求和供給政策都會繼續支持地產行業修復。另一方面,在債務風險應對中,基礎設施投資依然圍繞“十四五”重大工程。其次,高質量發展是主線,也是政策刺激的主要方向。決策層強調發展和安全并舉,狠抓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鍛造“雙碳”領域新的產業競爭優勢,科技自立自強,布局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第三,“提振信心”上升到重要高度。決策層多次強調信心問題,具體有三個抓手:對平臺經濟定調轉換,為后續行業更加積極健康發展進行鋪墊;強調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力圖改善營商環境預期;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保障外資企業依法平等參與政府采購,加大外商權益保護。 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宏觀分析師張文朗表示,要提振市場信心,穩增長是基礎。從中長期來看,擴內需是發揮大國規模優勢的必然選擇。“為‘提信心、擴內需’,周期性政策有望加碼,結構性政策有望提速,兼顧短期增長與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 張文朗舉例稱,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預計2023年預算內財政赤字率或提升至3.0%-3.5%,而專項債優化或體現在可用作項目資本金比例增加、納入更多可支持的領域等方面,新增專項債規模可能高于4萬億元。 “2022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部分領域如房地產、民企和平臺經濟等,均有積極表態。”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表示,部分領域均出現積極的政策安排,有利于信心提振和經濟修復。民營企業和平臺企業發展的一些擔憂不復存在,料進一步提振發展信心。 流動性寬松增量資金將邊際改善 在積極的政策信號和良好的經濟修復預期下,流動性也是驅動A股市場的重要因素。 2022年,Wind數據顯示,北向資金全年凈流入900.20億元,其中滬股通資金凈流入940.04億元,深股通資金凈流出39.85億元。北向資金凈流入金額相較2021年明顯減少。另外,2022年融資余額累計減少近2600億元。 增量資金流入不佳的情況下,2022年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指分別下跌15.13%、25.85%、29.37%。 2023年,宏觀流動性將保持相對寬松態勢,而增量資金有望較2022年明顯改善。 中金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師王漢鋒表示,2023年,在經濟尚未出現明顯改善之前,國內宏觀流動性仍將維持相對寬松態勢,資金利率水平處于歷史中低位;后續伴隨經濟逐步企穩,貨幣政策可能由“松”轉“穩”,內生融資需求改善可能支持信貸增長和結構優化。海外通脹有望逐步下行,全球流動性緊縮迎來拐點,通過匯率和資本流動等渠道給國內貨幣政策帶來的掣肘有望逐漸消退,關注海外通脹緩解的節奏。總體上,2023年宏觀流動性對資本市場仍有相對積極的支持作用。 在中泰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周岳看來,考慮到2023年通脹壓力總體溫和,海外貨幣政策緊縮節奏放緩,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有望大幅減弱,預計貨幣政策收緊甚至轉向的可能性較小。在經濟確定性回歸到合理增長區間之前,預計貨幣政策穩中偏松的基調不變,流動性環境有望延續合理充裕。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鐘正生表示,總體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3年貨幣政策的定調仍然較為積極,貨幣政策進一步發力兼具必要性和可行性。展望2023年,海外加息外溢效應減弱、國內結構性通脹壓力趨緩,有助于中國貨幣政策寬松空間的打開。同時,貨幣政策有必要維持寬松的流動性環境,進一步支持穩信用。 對于2023年A股市場的增量資金,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師荀玉根表示,在居民資產配置力量推動下,公募基金有望繼續成為股市增量資金的主要來源;除公募外,以險資為代表的長線資金也有望進一步流入A股市場,近期政策已在積極引導長線資金入市;外資方面,2022年外資凈流入A股規模相較往年明顯偏低,而2023年預計我國經濟基本面將穩步改善、美債收益率或迎來趨勢性拐點,外資有望回流A股市場。綜合來看,預期2023年A股增量資金有望達到1萬億元。 在王漢鋒看來,2023年股市資金面供需情況有望較2022年有所改善。預計2023年投資者情緒修復有望帶動公募基金發行回暖,預計2023年偏股型基金發行規模為6000億份-9000億份,對應權益類持倉貢獻的增量資金規模約4000億元-7000億元。預計2023年海外資金(QFII/RQFII以及北向資金)全年凈流入A股規模可能在1000億元-3000億元左右。預計2023年A股回購、產業資本增持金額有望達到2000億元-3000億元。預計私募基金對市場的資金增量貢獻可能在3000億元-5000億元。 “資金供給端,2023年隨著市場企穩,公募基金發行有望回暖,不過老基金贖回壓力或相應增大;美債收益率和美元指數雙降將引導外資回流;個人養老金落地帶來一定增量。資金需求端,IPO與再融資穩中有升,而解禁規模下降有助于緩解減持壓力。綜合供需測算,2023年A股資金或凈流入700多億元。”招商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夏預計。 A股將迎來估值修復行情 在2022年A股市場大幅波動后,基于政策面、經濟基本面、流動性寬松及增量資金將邊際改善,對于2023年的A股市場,機構普遍預期樂觀。 中信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秦培景表示,2022年,外部地緣風險“黑天鵝”疊加全球流動性緊縮導致經濟增長預期下行,全球主要權益市場明顯走弱。同時,國內經濟受多重因素影響,一直在低位運行,A股的整體估值水平大幅回落,目前處于近10年以來相對低位水平。2023年,預計上述多重影響因素都將迎來轉折。 “2022年地產支持發力已明確政策預期拐點,經濟逐步企穩回升,改善市場風險偏好。預計2023年3月歐美加息結束,人民幣匯率拐點出現并逐步升值,打開估值修復空間。2023年下半年A股企業業績拐點出現,增速彈性更大,夯實中期修復基礎。隨著上述拐點漸次出現,2023年A股將逐步聚力上行,延續已開啟的中期全面修復趨勢,進入二季度后的上行動能更強,其中外資和私募是全年增量資金的主要來源。”秦培景認為。 “2023年國內實際GDP同比增速有望接近5%,對應名義GDP增速有望超過6%。落實到A股基本面,隨著2023年經濟復蘇,A股企業營收和業績增速有望整體上行,結合對GDP增速的預測,預計2023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速有望達到10%-15%。”荀玉根表示,資金面上,2023年美聯儲加息有望停止、國內居民資產配置力量漸顯,因此海外流動性、國內微觀資金面均有望邊際改善。 “展望2023年,隨著經濟復蘇和企業業績回升,A股有望逐步展開新一輪向上行情。”荀玉根說。 廣發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戴康認為,2023年中國經濟預期走向復蘇,而美國經濟終將由滯脹演繹至衰退。“此消彼長”下的中國經濟優勢將是2023年驅動中國權益市場走出獨立行情的關鍵,A股將迎來估值修復行情。 “2023年,預計在穩地產、基建和制造業繼續發力的共振之下,中長期社融有望重回上行趨勢,A股也將會回到上行周期。”張夏認為。 方正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燕翔表示,對2023年A股市場行情整體樂觀,主要原因包括:第一,本輪企業業績下行周期已經進入尾聲,2023年經濟預計將會出現邊際改善;第二,全球貨幣政策收緊預期邊際拐點已經出現。